购物吧
要就业更要安全就业!
当前,一些打着招聘的挖“坑”设陷,诈骗钱财、信息、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,严重损害毕业生就业权益。为自身安全和权益,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,一定要增强三个意识,三类陷阱。 增强信息安全意识通过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、高校就业网站等国家有关部门、地方和高校的校园招聘等正规途径获取就业信息,多渠道甄别,不盲目轻信;不随意打开陌生网址链接,谨慎对待索要信息、证明原件等行为。 增强依法意识主动了解学习求职就业有关法律知识,学会用法律自身权益。如在求职中本人权益遭受侵害,要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,及时向学校及有关部门求助,或向机关报案。 非法职业中介陷阱一些没有相关资质或冒用、伪造相关资质的“黑中介”,常打着介绍工作的发布虚假招聘信息,以“轻松拿高薪”“升职加薪快”等为诱饵,使用各种手段骗取钱财。 防范提示:高校毕业生通过中介服务机构求职,要选择诚信可靠、经营规范的服务机构,不要轻信口头承诺,一定要在确认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签订正式服务协议。一旦遇到“黑中介”,应及时投诉举报,支付相关费用。 招聘收费陷阱常以招聘为名变相收取各类费用,牟取非法利益。有的以押金、金、办证费、服装费、资料费等名目收费,再以各种苛刻要求求职者自动放弃求职或离岗,已交费用以各种理由不予退还。有的具有知名公司内部推荐权,打着收费推荐优质岗位的骗取钱财。有的与不良网贷平台,利用毕业生初入职场、求职心切的特点,设置培训贷、购车贷、美容贷等新型招聘陷阱。有的以招聘为名变相招生,要求付费参加入职或考证培训,一旦收取费用便以各种理由履行承诺,甚至直接“卷款跑”。 防范提示:《劳动合同法》第九条:“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,不得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,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。”若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以各种理由要求租用、购买各类工作设备或交钱、贷款才能够安排岗位的,应果断,以免上当。对经付费培训可录用、包就业等要求,一定要“挂羊头卖狗肉”陷阱,谨防既被坑骗钱财,又浪费时间精力。如交费一定要求出具正规并加盖单位公章,为可能发生的纠纷保留。 招聘诈骗陷阱常通过发布虚假招聘信息,求职者从事、参与违法行为。有的在各类网络平台上发布事先的招工信息,以“高薪急聘”“学历不限”等字眼求职者逐步个人信息、下载刷单APP,骗取求职者钱财。有的以“勤工俭学”“招聘兼职”“高额回报”等为诱饵,吸引求职者落入传销组织。有的以招聘“行政秘书”“生活助理”为名,或打着招聘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的,要求女性求职者从事异性服务。有的以招聘名义,求职者的银行卡、手机卡或支付账户等个人信息,用于诈骗、洗钱等违法活动。 核实招聘企业线.上网或通过其他途径查看企业是否有“三证”,即营业执照、中介许可证和税务登记证。登陆有关部门的网站查看该公司是否被列入黑名单。 2.打114查询。一般正规的、有一定规模的、有几年历史的单位都会在114的查询功能中查到企业相关信息。 任何付费工作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。任何招聘单位,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、风险金、培训费等行为,都属于非法行为。在应聘过程中遇到此种情况一定要拒交,并向有关部门举报,确保自身的权益。 个人信息勿泄露注意个人隐私。在网上投递简历或填写资料时,不填写过分详细的个人信息。面谈时,身份证、毕业证书等证件不宜给对方;对于要求提供身份证或其他证书材料原件的可先提交复印件,并在复印材料上注明仅供X公司面试时使用。尽量不提交证件、证书原件。 提高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权益。了解学习有关法律知识,学会用法律自身权益。如在求职中遇到侵害自己权益的情况,要积极收集并保留有关,第一时间向学校求助或向机关报案。
|